肝硬化患友必看!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那些事儿
作者:田单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4-07 16:32阅读量:15649 会员投稿
肝硬化,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词,却悄悄威胁着许多人的健康。当我们的肝脏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失去弹性,变得坚硬如石,就是肝硬化的到来。而肝硬化带来的并发症之一——血小板减少症,更是让患友们头疼不已。血小板减少不仅影响着患友的日常生活,更限制了他们接受一些必要的侵入性手术或检查。那么,面对血小板减少的困扰,肝硬化患友们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究竟什么方法能为患友们带来新的希望。
肝硬化,你了解多少?
肝硬化,悄悄来袭的肝脏“沉默杀手”。你知道吗?肝硬化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疾病。当我们的肝脏长期受到伤害,比如长期喝酒、肝炎病毒感染等,就会慢慢变得硬化,失去它原有的柔软和弹性。这就像一块好好的海绵,被反复挤压后变得又硬又实,不再能像原来那样吸水了。
肝硬化的症状往往不那么明显,有时候只是感觉累、没精神,或者胃口不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比如,肝硬化患友的肝脏功能会逐渐下降,不能很好地解毒、合成蛋白质,还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导致消化问题。更糟糕的是,肝硬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我们今天要重点讲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硬化患友为何易患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变少了。血小板是血液里的小小“修理工”,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我们止血。当我们受伤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处,形成血栓,堵住出血口。
但是,肝硬化患友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平衡。一方面,肝脏是合成血小板生成素的重要器官,肝硬化导致血小板生成素减少,血小板生成就不足;另一方面,肝硬化还可能引起脾脏肿大和功能亢进,脾脏就像一个大“过滤器”,会过多地破坏血小板,导致血液中血小板数量进一步下降。有研究数据显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患病率达 64%~84%[1]。
为什么血小板减少限制了肝硬化患友的侵入性手术的实施?
血小板减少,竟然真的是手术路上的“绊脚石”?!对于肝硬化患友来说,有时候需要进行一些侵入性的检查或手术,比如肝脏穿刺活检、肝癌介入手术、肝移植前的评估手术等。这些手术或检查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出血风险,而血小板正是止血的关键。
当肝硬化患友血小板减少时,他们的出血风险就会大大增加。不仅如此,血小板减少的肝硬化患友在进行侵入性手术时,也更容易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手术的风险,还可能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友的恢复。
面对血小板减少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想到输血小板。确实,血小板输注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患友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从而降低出血风险。但是,血小板输注并不是万能的。
其一,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是暂时的,输进去的血小板会在体内逐渐消耗掉。其二,血小板输注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输血反应、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等。更重要的是,血源供应往往比较紧张,不是随时都能输到血小板的。因此,对于肝硬化患友来说,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提升血小板数量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肝硬化患友的新希望?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是什么“神奇药物”?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它就是一种能够刺激骨髓产生更多血小板的药物。我们的骨髓里有一种叫做巨核细胞的细胞,它们是血小板的“妈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就像是给这些“妈妈”加油打气的“兴奋剂”,让它们生产出更多的血小板宝宝。
目前,我国已经有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手术的成年患者,用于短期提升血小板计数。这类药物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方便又安全,可以帮助患友有效提高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从而降低出血风险,为患友接受侵入性手术或检查创造更好的条件。
虽然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能给肝硬化患友带来希望,但在使用时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的。患友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随便买来吃。医生会根据患友的具体情况,比如病情、年龄、体重等,来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小结
总之,肝硬化患友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虽然它给患友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就是其中之一,它有可能为肝硬化患友带来新的希望。但无论如何,患友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本文旨在科普健康知识,不作为个体诊疗依据,具体预防及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来源
[1]Xu HM, Cai R. Avatrombopag for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J].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2019, 12: 859-865.
[2]Kuter DJ.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linical use of the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avatrombopag[J]. Blood Rev, 2022,53:100909.
[3] Eguchi Y, Takahashi H, Mappa S, et al. Phase 2 study of avatrombopag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thrombocytopenia[J]. Hepatol Res, 2022, 52: 371-380.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