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患上结直肠癌?专家:有可能就是俗称的大肠癌
作者:山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2-02-24 20:02阅读量:11564
最新出版的日本《邮政周刊》爆料,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突然更换主治医师,而该医师在医院里面主要负责诊治癌症初期患者,联想到在神户制钢所做白领的时候安倍就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起,肠道病史近30年的安倍晋三难道就此患上结直肠癌,也就是俗称的大肠癌著名胃肠外科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兰平教授表示,可能性极大,因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尤其是全结肠炎其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上数倍,往往在发生慢性溃疡性大肠炎10年后开始癌变 ![]() 大肠癌比例最近几年激增 大肠癌的发病率欧美国家一直比亚洲高,但是近几十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在亚洲连年增长,甚至一线大城市与欧美持平,而2013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广州肿瘤疾病谱中,每10万广州人就有7人罹患大肠癌的数据更是依然历历在目除了环境因素外,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西化更是难辞其咎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不少人吃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细,反倒让结直肠出了问题兰平教授指出,大肠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富贵病,有研究发现,高脂肪食谱和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进胆固醇代谢物及次级胆酸的生成,有致癌作用,食物纤维不足或增加致癌物质和大肠粘膜接触的机会 早发现,Ⅰ期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90%—95% 从安倍所更换的医疗专家来看,安倍的大肠癌情况理论上应该属于早期癌,兰平认为而伴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目前Ⅰ期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90%—95%兰平强调,想要早期发现,定期体检必不可少,对于普通人来说,只需要40岁后每年查次大便,做粪便潜血试验,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就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大肠癌,而对于有大肠癌高危因素者,如像安倍一样有多年的肠道病史,或是有家族史,大肠腺瘤病人等,每年结肠镜检查则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体检换届 专家提醒,六类人是大肠癌的高发患者,大肠癌高发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有大肠癌病史者,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血吸虫病患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盆腔放疗史者。长期以来,术中放置TDT被认为是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有效措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效果存在争议,国际上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 链接:大肠癌有何症状 大肠癌早期病变限于黏膜,可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改变。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吻合口瘘是直肠外科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术后必须忍受坐卧不便的痛苦。但中晚期,会有下列症状: 1,腹胀,腹痛原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 2,便血,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右半结肠癌病人中有这种,肉眼可见的便血者占365%这也属于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表现 3,贫血,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这种,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 4,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且有糜烂,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 在生活方面如何远离大肠癌,兰平认为改进饮食习惯尤为重要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